最近看了楊邦尼先生的《音樂室與音樂廳的夢》,對於寬中校方處理陳徽崇老師往生一事的手法深表遺憾,特撰寫此文抒發想法。
為人師表者,若能對自己的工作鞠躬盡瘁,理當受到校方表揚,學生愛戴。縱然陳老師已不是寬中老師的一員,但他為寬中播下了音樂的種子,讓歌聲在校園中傳播,在功利社會中開闢了一小塊的綠洲,此舉已經值得校方以曾經擁有這樣一位老師為榮,應該為老師開辦一個追悼會,若情況許可,更應獻上帛金,以緬懷老師為學校甚至於是社會所作出的貢獻。
校方可借此機會,為各個音樂團體廣為招生,更可借此告訴普羅大眾,學校是重視藝術專才,才不會讓一所堂堂的華人民辦學府,喪失了它最寶貴的東西──人文素養,怎麼能如楊先生提的“學校只批准4位合唱團團員出席陳老師的出殯儀式,許多寬中生私自掏錢包車請事假出席陳老師的追思會與送殯”,如果是如此地不重視對學校做出貢獻者,寬中還拿什麼來招聘專才,更別談成為一所世界級的華文學府?
每年,董教總都會舉辦華教節,讓莘莘學子來到林老師的墳前鞠躬,每每看見寬中那寥寥幾人,總不禁納悶,一所有著七、八千人的民辦學府,怎麼在出席這樣一個緬懷偉人的集會,就只有這個陣容?是由於交通問題,抑或是校方規定出席儀式的人數?假以時日,倘若這樣的機會移到寬中舉辦,是會被校方以場地不足為由拒絕,抑或敞開大門接納呢?
在北馬教書多年,從家長口中得知,他們之所以願意負擔高昂的學費,都要把孩子送入獨立中學就讀,而不選擇國民中學的原因,是想讓孩子學習做人的道理,在功利的社會裡,不至於迷失了做人的本性,畢竟獨中相來重視“先成人,後成才”的道理。
如果一個專才拋妻棄子,把老邁雙親送入老人院,只為了金錢和自己的前途,這樣的專才,只是一個朽木,只因他連成才最基本的道理──成人都做不到。如果獨中培育出來的專才都是如此另類的專才,我們有怎敢奢望他們在校友回校日那天,願意從他們那沉甸甸的荷包中拿出多少銀角來回饋母校對他們的養育之恩?
詩人小曼說:“海外到處有華人,華人處處有鼓聲”,吾才疏學淺,另接上兩句打油詩,“鼓聲尚需擊鼓人,花開尚需園丁勤”,與寬中共勉之。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余芸‧2008.08.06
2 条评论:
再加两句打油诗:
园丁自费学园艺,宽中只教读输人……
我相信学校需要向许多方面交待所有在校园发生的事情,所以自然地,当处理起事情时,都会显得非常的谨慎及保守。我本身在教书行业,非常了解所谓的教书行业的种种“政治”。
发表评论